(1)吸声作用
穿孔吸音板主要通过孔隙结构与背衬吸音材料(如玻璃棉、岩棉)共同作用,吸收部分声波能量,减少室内混响。
(2)声音扩散作用
当声波遇到不同孔径、不同排列方式的穿孔板时,会发生折射、散射和反射,改变原有的传播路径,使得声音均匀分布,减少回声,提高听觉舒适度。
✅ 扩散的主要作用:
改善音质均衡度(减少局部音量过强或过弱)
减少声聚焦问题(避免声波集中在某一区域)
提升空间的声音均匀度(适用于音乐厅、演播厅、会议室)
孔径 | 适用频率范围 | 吸声特性 | 扩散特性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-2mm | 2000Hz 以上 | 高频吸收好 | 扩散能力较弱 | 录音室、会议室 |
3-5mm | 1000Hz-4000Hz | 适中 | 适中 | 办公室、教室 |
6-10mm | 500Hz-3000Hz | 中低频吸收较好 | 扩散较强 | 影院、音乐厅 |
10mm以上 | 125Hz-1000Hz | 低频吸收增强 | 扩散效果较强 | 剧院、体育馆 |
✅ 孔径越小,吸声频率越高,但扩散能力较差。
✅ 孔径越大,吸收频率向低频延伸,并增强声音扩散。
✅ 推荐方案:
会议室、录音室 → 采用1-5mm孔径,提高高频清晰度
音乐厅、剧院 → 采用6-10mm孔径,增强声音扩散
(1)孔间距
孔间距决定了板材的开孔率,进而影响吸声性能和扩散效果。
孔间距(中心距) | 吸声效果 | 扩散效果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较密(5-10mm) | 高频吸收较强 | 扩散较弱 | 会议室、广播室 |
中等(10-20mm) | 中低频吸收较好 | 适中 | 电影院、音乐厅 |
较稀(20mm以上) | 低频吸收较强 | 扩散增强 | 剧院、大厅 |
✅ 孔间距较密 → 吸声更强,但扩散能力减弱。
✅ 孔间距较稀 → 吸声适中,扩散能力增强。
(2)孔排列方式
排列方式 | 扩散效果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规则矩阵排列(Grid Pattern) | 扩散效果一般,吸声均匀 | 会议室、办公室 |
梅花形排列(Honeycomb) | 扩散性能较好 | 音乐厅、影院 |
随机排列(Random) | 扩散效果最佳,减少回声 | 剧院、演播厅 |
✅ 推荐方案:
会议室、教室 → 规则矩阵排列(保证语音清晰)
音乐厅、影院 → 梅花形排列(优化声音均衡度)
剧院、大厅 → 随机排列(增强扩散效果)
孔型 | 吸声性能 | 扩散能力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圆形孔 | 适中 | 适中 | 办公室、教室 |
方形孔 | 吸声增强 | 扩散适中 | 剧院、音乐厅 |
条形孔(槽孔) | 低频吸收较好 | 扩散较弱 | 影院、剧场 |
六边形孔(蜂窝孔) | 吸声均衡 | 扩散能力强 | 录音室、演播厅 |
随机形状孔(不规则) | 吸声不均匀 | 扩散最佳 | 大型音乐厅、剧院 |
✅ 规则孔型(圆形、方形) → 吸声均匀,但扩散能力一般。
✅ 六边形/蜂窝孔 → 扩散能力优于普通圆孔。
✅ 不规则孔型 → 扩散最强,但吸声特性不均匀。
推荐选择:
会议室、办公室 → 圆形孔
剧院、音乐厅 → 六边形或蜂窝孔
高端演播厅、录音棚 → 不规则孔型(扩散最佳)
除了穿孔吸音板,扩散板(Diffuser)也可以增强声音扩散效果。常见的扩散板类型包括QRD扩散板、PRD扩散板,它们可以搭配穿孔吸音板,提高中高频扩散,减少声聚焦。
✅ 推荐组合方案:
音乐厅、剧院:穿孔吸音板 + QRD扩散板
演播室、录音棚:不规则孔型 + PRD扩散板
会议室、教室:规则孔型 + 梅花形排列
✅ 孔径影响扩散:小孔(1-5mm)吸收高频,大孔(6-10mm)增强扩散。
✅ 孔间距影响分布:间距大 → 低频吸收增强,扩散能力更强。
✅ 排列方式决定扩散效果:梅花形或随机排列更适合扩散需求。
✅ 孔型形状优化扩散:蜂窝孔、不规则孔扩散最佳。
✅ 结合扩散板提升音质:音乐厅、剧院可搭配QRD/PRD扩散板。
通过合理设计孔径、排列方式、孔型形状,穿孔吸音板可以实现吸声与扩散的平衡,优化建筑声学环境,提高听觉舒适度。